刍议班级文化与学困生的转化_人民快报_主流 权威 深度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科普

刍议班级文化与学困生的转化

2023年01月05日   来源:人民快报

摘要: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行为习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的存在,制约了这一理想的实现。为此,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已经成了当代基层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大事。经研究和实践,发现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困生的转化至关重要。一方面,为学困生的成长营造价值影响,促进其朝预定目标前进;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小集体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推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再一方面,为留守儿童搭建成长之桥。总之,班级文化建设与学困生的转化息息相关。

关键词:班级文化 学困生 转化 

课程改革的深入,赋予了素质教育真正的人文价值,实现了教育的神圣内涵。广大教师在积极的教学实践中,都竭尽全力地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育人理念。然而,事与愿违,社会发展的经济化和学生的个体特征,学困生始终成为素质教育不能快速推进的一大阻碍。为此,教育工作者们可谓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始终没有找到一条理想之路。是何原因?分析学困生学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基础差、意志力弱、价值取想、家庭关爱等都是重要因素。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根据其困难的因素,做出适当的转化措施,才不适为一种良策。如果盲目从学习方式入手,恐怕会适得其反,笔者在分析和实践中认为:转化学困生最基础的“良方”莫过于抓好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在朝着共同班级目标的奋进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形式展现出来的观念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一方面他能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文化享受与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设施模范,从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成员的利益与办集体利益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要转化学困生,班级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班级文化建设为学困生营造了价值影响

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历史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不同,影响的认得成长也不同。我们抓班级文化建设,目的就是分析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差异之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形成积极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首要原因是思想观念,即价值取向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学习中认识不到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班级文化之所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因为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形成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是非观、共同的评价表准。这样,即使哪一个的认识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影响,也会逐渐改变。

二、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非正式团体超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生非正式团体也叫学生小集体,是由于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而形成的非正常团体,其成员之间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和情绪色彩,以个人的喜好、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于一致为基础自然形成的群体。这样的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的明文规定。他们具有群体的特征,但由于小集体的形成、结构、规范、功能等具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也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是自发性。它是由观念相同、兴趣、爱好、习惯、志向、性格等一致的同学自发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使同学们从中可以得到安慰、温暖、乐趣和承认。二是规模小。三是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品。成员之间的多种关系,而人品也得到了多方面乃至全面的表现,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气质、信仰、情操、人生观等在小集体中得以表现出来。四是成员之间的控制性。他们虽没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但成员之间却能处理相互建、间的关系。五是团体中有公认的核心领袖,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号召性、协调性。由此可见,小集体的成长,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亚于班集体。

学困生学习上之所以困难,出由于本身的基础差外关键的是缺乏必要的影响和管理。而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又因为除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习惯、信仰、价值观等的共同特征形成了一些非正式团体,他们共同游戏、外出、活动等,严格遵守,你谦我让,其乐融融!如何引导这样的孩子走上求学之路呢?经探索,我找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方法。即通过创建班级文化去促进小集体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学困生的转变。一是利用班级文化强化和丰富小集体的功能,引导和调整小集体的规范化,是每个小集体都有约定俗成的规范,让其形成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小集体活动的健康开展。二是利用核心人物的作用,对小集体的目标和行为进行规范,同他们联络感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发他们与教育者发生共鸣,便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班级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搭建成长之桥

在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给社会留下了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2010年资料统计,目前中国留守儿童有5800万之多,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占留守儿童的86.5%。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严重影响。根据江苏省的的一份调查分析,0到6周岁留守儿童占27.05%,6到11周岁占34.85%,这样的比例不是一个数据简单,反应出教育的困难。因为这一部分孩子,正是其个性、人格、情绪形成的关键时期,可是一个简单的“留守”却将其抛在一边,任其自由发展。而同一份调查数据中,辍学中留守儿童约占25%,隔代抚养占58.46%,课外活动中看电视47.70%、做家务占29.2%、上网占5.30%、而学习只占17.5%,更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分析留守儿童,我们认为1. 隔代管理导致留守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差、无责任感、意志薄弱。2.寄托管理导致留守儿童冷漠、自我封闭、不善交流、不善合作等心理障碍3.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性格缺失、不健全。4.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负担过重,不能承受较大的打击。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存在,增加了学困生的比例。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呢?我认为,班级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让这部分缺少关爱的孩子得到关爱,减少其心理障碍,树立起生活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班级文化中的共同目标、行动背景等,使其人格、个性、价值观等逐步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其健康成长是每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如何减少学困生,是摆在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班级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建设特色的班级文化,让学困生走出困境,迎难而上,健康成长吧!!

参考文献:《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评析》《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教育学》

(宋宗林)

(责编:陈旗)


人民快报编委会投稿邮箱:rmrblzz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