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襄城县:颍河镶“玉带” 古镇变网红_人民快报_主流 权威 深度
当前位置:首页>乡村振兴>最美乡村

河南省襄城县:颍河镶“玉带” 古镇变网红

2022年03月23日   来源:人民快报

人民快报河南讯(倪申 张琴 通讯员 谢玄朝 古国凡 陈晓远)3月22日,记者走进河南省襄城县颍桥回族镇北街村,扑面而来的是一幅迷人的春日美景——绕村而过的颍河波光粼粼,两岸满眼苍翠、花团锦簇。游客们或撑着竹排划向桃花盛开的桃花岛,或坐在河边静静垂钓,或呼朋唤友拍照留影。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悠然自在地畅游,白鹭与水鸟在不远处的水面上追逐嬉戏……

从眼前的迷人美景中,谁能想象出颍河往日模样?

颍河,古称颍水,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千百年来,它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两岸人民,也滋养着无数神奇的故事。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起,颍河在毫无节制的开发中变得越来越丑陋——肆无忌惮地毁树造田、破坏植被、采砂、建厂、排放污水、倾倒垃圾……往日清澈的河水变黑变臭,花红草绿的河岸满目疮痍。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强音在神州大地响起,当乡村振兴的鼓角在颍河两岸回荡,颍桥镇党委政府再也坐不住了。

2018年冬天,一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攻坚战在颍河两岸打响。镇党委、政府首先提出“先治河,再治窝”的口号,并千方百计争取项目、筹措资金。随后组织沿河各村动用人力、机械,铲杂草、清淤泥、运垃圾、拆违建,投入石料,加固河堤。并实行河长制,任务到人,各负其责。

随后,该镇党委又对沿河两岸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建设要求,进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还特别栽植了大面积软籽石榴树和芍药、梨桃树、核桃树,让回汉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颍河岸边安上了路灯,建起了文化广场,小游园,配置了健身器材和景亭。

经过4年艰苦治理,绕村约10多公里的颍河旧貌换新颜,实现了路路相通,景景相连,垂柳依依,水清岸绿。春天遍地鲜花盛开,夏天芍药石榴争艳,秋天硕果累累。长期在平顶山市居住的巴桂芹,近日重返故里,当看到家乡彻底变了模样,顿时“乐不思蜀”,决定不再回城了。她说:“老家这么美,在这里养老多好啊,每天到河堤上跳跳广场舞,呼吸清新的顺河风,真得劲儿!”

颍桥回族镇是座千年古镇,又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镇。颍河两岸遍布名胜古迹——郑庄公掘地见母发生地、郑庄公囚母之地莲花寨、颍滨书院、千年颍河桥、颍考叔墓等。

为打造颍河生态风光旅游带,该镇将颍河岸边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进行配套开发和修缮,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和现代经济,已形成以“烟谷轮作”为龙头,板材加工、食品加工、假发加工等为辅助的产业体系。每年秋季,千亩烟田溢香流金,千亩谷子点头微笑,成为颍河水畔的迷人景观,吸引四面八方游客前往观光、休闲,流连忘返。

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村民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吸引越来越多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2020年,在北京打工的董广杰回到家乡北街村,在颍河堤外流转300多亩土地种植谷子,并创办了小米加工企业,为村上30多名留守妇女解决了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就业挣钱的难题。在郑州打工的曹海峰听说家乡建起了颍河生态观光旅游带,也毅然回到家乡创办起麻绳加工厂。他说:“家乡生产、生活环境比城里强得太多了。”

优美的生态环境与深厚的地域文化相映生辉,还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客商在颍河岸边创办企业、开发旅游。

眼下春色正好,每天,从周边地区前来这里观光休闲、拍抖音、玩视频的人群络绎不绝。千年古镇正在浩荡春风中焕发全新魅力、变身乡村网红。

夜幕降临,灯光闪耀,北街村的颍河岸上传来高昂的歌声,优美的舞姿映照在水面上,掌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让这个占70%的回族村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47的村妇袁巧云跳着欢快的广场舞自豪地说:“自从颍河治理后,环境优美,人心更美,每天在这里扭扭姎歌,跳跳舞,腿腰也不疼了,心情也舒畅了,真幸福!”

“颍河生态环境问题,病状在水里,病灶在岸上,病根在结构,”颍桥回族镇党委书记李欢乐意味深长地说:“在河道治理上,我们进行退耕还林,严禁乱采乱伐,实行河长制,亮化、美化河岸,发展石榴、芍药产业,配套旅游、文化、观光、娱乐设施;河两岸发展烟谷轮作特色民族经济,有力促进了全镇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

(责编:书瑜)


人民快报编委会投稿邮箱:rmrblzz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