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_人民快报_主流 权威 深度
当前位置:首页>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08月15日   来源:人民快报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2023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之年,非遗元素无疑将给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潜力,而乡村振兴也将让非遗传承更富活力。为探寻瑶族刺绣的历史渊源和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实际行动促进乡村振兴,2023年7月12-17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协会智行兴瑶实践团队来到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黄洛瑶寨,开展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以实地走访、线下调研、理论宣讲等形式,了解近年黄洛瑶寨的瑶族刺绣继承情况,并利用专业科技优势为非遗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拓展新的青年方案。

深挖历史谱新篇,走好瑶寨特色文化振兴之路

黄洛瑶寨位于龙脊景区境内,是瑶族同胞聚居的民族村寨,居住着清一色的红瑶族。此外,这里的妇女自古有蓄长发的传统,全寨头发长达1米以上的有70多人,号称“天下第一长发村”。7月12日,实践团走进中国长发科技馆、瑶族服饰传承基地和红瑶服饰技艺示范户。实践团成员对这里独特的自然风景与浓郁的瑶族传统文化都深感兴趣,认真学习了黄洛瑶寨和红瑶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汲取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并通过记录、拍照等方式,深化了瑶族文化在实践团脑中的印象,激励团队成员用知识设计出瑶寨特色文化振兴之路。

图片 1.png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瑶族服饰传承基地

为进一步了解当地瑶族刺绣的传承情况,7月13日,团队请到了当地瑶族刺绣传承人潘炳维进行采访。在与瑶族刺绣传承人潘炳维的交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地红瑶刺绣传承的基本情况、发展模式。据潘炳维介绍,她已从事瑶族刺绣逾50年,是当地最资深的刺绣传承人之一。但如今,全村还保有刺绣技艺的“绣娘”仅有200余人,她们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后继无人的局面较为严峻。“以前,我们村里的小姑娘7、8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绣,瑶族刺绣传承了几百年,可如今年轻一代都外出打工了,我担心以后没有人学了,非常着急。”潘炳维说。从瑶族刺绣传承人潘炳维回答中,团队成员发现了红瑶刺绣传承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并且瑶寨旅游业收入非常依赖销售她们的手工产品,如果不能有效传承红瑶刺绣,也将极大地影响她们的收入。通过采访,团队成员坚定了用科技赋能瑶族刺绣传承,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图片 2.png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潘炳维老师

7月14日,团队成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实地走访,采访了多名当地绣娘。在实地调研时,团队还发现本地瑶族老一辈绣娘们缺乏销售渠道,耗费心血创作的针绣成品积压在家中卖不出去。拓展当地瑶族刺绣的销售渠道,促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也是团队成员本次实践的主要目标。

7月16日,在经过团队成员一天的讨论和原有的项目基础上,团队成员给出了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余柏霖介绍:“我们这次的主要目标正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助力瑶绣的传承,解决瑶族年轻一代不会刺绣、传承难、销售难的问题。”在本次实践前,为了传承瑶族刺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行兴瑶团队开发了瑶绣数据库和瑶绣教育系统。团队成员使用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整理了300多种不同纹样的瑶绣图案,建立起数字化的瑶绣纹样数据库。数据库包含了瑶绣的主要类别、代表性图案以及刺绣方法、步骤等信息,既便于保存整理,也可以为设计创新提供丰富素材。在本次实践中,实践成员还了解到当地红瑶传承已经成为了大难题。为此,他们将设计瑶绣智慧教育系统,系统包含基础入门课程和高级设计课程,能够自动生成步骤分解的教学视频,让更多瑶族后代和对瑶绣感兴趣的外地朋友都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掌握瑶绣技艺。同时,系统还设计了互动问答和绣作评分功能,使学习者能得到及时反馈。“我们希望通过信息技术让瑶绣走出山村,被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余柏霖说。为了解决销售难,实践团未来将开发瑶绣智慧电商系统,通过建立电商平台帮助当地瑶族妇女销售刺绣作品,以连接妇女们和外地买家, 拓宽她们的销售渠道。买家还可以提出个性化的要求进行刺绣定制,促进绣娘增收致富。此外,团队还将研发智能数字人“小瑶”来帮助当地村民进行24小时直播带货,提高当地瑶绣手工品的曝光率,帮助绣娘们足不出户却远销四海。

图片 3.png

图为团队成员为潘炳维老师介绍团队成员的解决方案

7月17日,实践团队找到潘炳维老师,向潘炳维老师介绍了团队的技术实践方案,并展示了已有的成果产品、概念图。在听闻团队成员的系统介绍后,潘炳维非常高兴地说:“我们非常感谢这些大学生志愿来我们瑶族村寨,用智能化手段帮我们传承和发扬瑶绣,我为年轻人的创新思维感到很开心和鼓舞。”作为瑶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潘炳维代表当地瑶族妇女向学生们表示衷心感谢。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提到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将深深推动乡村振兴。实践团将坚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把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文化传承走乡村特色振兴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时代方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余柏霖)

(责编:林夕)


人民快报编委会投稿邮箱:rmrblzzk@163.com